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管网中,存在着一群默默奉献的“地下工作者”,他们日复一日地进行巡检、清淤和修复,维护着城市的生命线。这些“工作者”并非人类,而是由中建三局绿司研发的一系列管网机器人。这些机器人正是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、精细化管理的先锋,标志着城市管网运维的新纪元。
“地下工作环境恶劣,操作难度大,过去主要是依靠人工,安全风险高。”中建三局绿司的产品研制经理郭二卫表示,针对地下管网运维面临的各种挑战,该公司在近年来研发了测绘、检测、清淤和修复等四大类共12款机器人,推动管网作业的智能化进程。
其中,全球首款装载式暗涵清淤机器人成为了该系列中的明星产品。这款机器人长约4.4米,宽2.5米,高2.3米,具有惊人的清淤能力:在80秒内完成推、挖、倒、运的完整清淤动作,最大清淤效率可达到每小时18立方米,清淤速度是传统人工的两到三倍。
这款机器人还配备了先进的“顺风耳”和“千里眼”监测系统,能够精准识别暗涵的边界和泥层,与地面操作系统紧密相连,随时接受远程指令,确保清淤作业的高效与安全。凭借这一创新设备,中建三局去年成功中标深圳市松岗河暗渠清淤清障工程,标志着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重要突破。
除了清淤机器人,专为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量身定做的水下巡检机器人也备受瞩目。该机器人利用推进器、导航、声呐和摄像头等先进的技术,能够在每秒1.2米的高流速环境中完成超过4公里的检测,轻松穿梭于污水中,实时探测隧道管壁的健康情况,实现厘米级淤积检测和毫米级缺陷检验测试。郭二卫指出:“大东湖深隧的主隧道长达17.5公里,内部始终处于满水状态,没有办法进行停水检修。机器人在这里充当‘触手’,极大提高了安全保障的全面性和及时性。”
除了清淤和巡检,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机器人、大型管道带水检测机器人、一站式喷涂修复机器人等设备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中。郭二卫表示,这些机器人目前已经在武汉、深圳、中山等城市的排水管网项目中得到应用,未来将继续迭代升级,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,助力城市管网更新,追求“更安全、更高效、更智能”的目标。
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,城市地下管网的维护与更新显得很重要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这些机器人将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它们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,降低了安全风险,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。
在未来,随着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应用,地下管网的管理将会变得更智能化、自动化。中建三局绿司的这些创新成果,不仅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,也为我国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力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面对城市建设的挑战,依靠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力量,未来的城市管网管理将会更高效、智能,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